汽车的主要部件是钢铁等材料制成的,在加工、储运过程中常使用以矿物或动、植物油脂为基础成分加有各种有机添加剂或无机物质的油品作保护,这是汽车零部件表面的主要油污来源。油污的存在会影响酸洗除锈和磷化的质量,即便汽车车身表面经过清洗、除锈、修补等工序,饭金修复后留下的沾污、工其上的油污以及原旧漆未去除部分的油污若在涂底漆前不清除干净,必将影响汽车涂装中涂层的干燥性能,降低涂层的附着力,甚至在面漆喷涂后,还会出现脱落或“揭皮”现象,因此,上漆前一定要除油。
矿物油不能皂化,主要靠润湿、乳化、分散等作用除去。通常粘度越大、熔点越高的油污越难清洗。极性较强的油污,由于对金属表面的附着力强,也较难清洗。因长期存放或高温烘烤形成的氧化性干膜很难清洗。带有固体微粒的润滑剂、研磨、抛光膏的清洗也很困难。对于难以清洗的油污,需采用增强化学反应或加强物理机械作用、提高清洗温度等措施方能清除。
一、有机溶剂脱脂法
有机溶剂脱脂是指应用有机溶剂溶解皂化油脂和非皂化油脂。用有机溶剂除油的特点是速度快,效率高,操作简单。可用浸洗法、擦洗法、先喷涂后擦净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施工,既可在常温条件下进行,也可将有机溶剂加热浸洗后再用蒸气除净油污的方法施工。常用的有机溶剂有石油系溶剂、芳香族溶剂、氯系溶剂、氟系溶剂、醇类溶剂和酮类溶剂等。
1.石油系溶剂除油
主要有汽油、溶剂油、煤油、正己烷等。这类溶剂对可溶性油污(如机油、润滑脂等)的消除效果较好,但对矿物颗粒、金属颗粒等脏物的清除效果差。除油后这些脏物仍然能附在金属表面上,工件在磷化时,脏物有可能残留在金属与磷化膜之间,影响磷化膜的质量。再者,汽油、溶剂油、正己烷、煤油都是易燃品,故在使用时应采取防火措施,远离火源,严禁接触明火,以防造成火灾。
目前,在汽车行业中除油使用的石油系溶剂主要是汽油。除油方法是,对零碎的小工件,用浸洗法进行施工,即将汽油倒入铁槽或钢槽中,而后将零碎小工件浸入汽油中剧洗数分钟,出槽后晾干汽油,用破布或棉纱擦净工件表面上的杂质,即可涂头道底漆;对于整车如客车的外壳蒙皮表面上的油污,可直接用喷枪喷一次汽油,或用毛刷蘸汽油涂刷油污一次,而后再用棉纱或抹布反复擦净油污,最后用干净的棉纱或抹布反复擦净残物。
2.氟系溶剂
主要指氟利品l13、氟利昂112等。属低毒类溶剂,性能稳定,不燃烧,表面张力极小。氟利昂112的熔点是26℃,在室温条件下为固体,故除油时常用氟利品113。
3.氯系溶剂
这类溶剂有三氯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等。特点是除油能力强,不燃烧。但因为其含有水分以及高温、日光等引起的分解性、麻醉性及臭味等缺点,仅用于仪器零件的除油。
4.芳香族溶剂
这类溶剂主要指甲苯、二甲苯、溶剂油等。其特点是对可溶性油污的溶解能力强,除油效果好;但气味大,对人体有一定的毒性,而且易燃,成本高,故一般不批量使用。
5.醇类和酮类溶剂
醇类溶剂主要指乙醇(酒精),可单独使用,也可与氯化烃或氯氟化烃混合使用。酮类溶剂主要指丙酮,闪点低,极易挥发,易燃,故仅用于精密仪器组件的清洗。
二、碱液脱脂法
化学碱液是由一定比例的碱和碱性盐类以及一些表面活性物质溶解在水中组成的。常用的碱和碱性-后盐类有氢氧化钠(NaOH)、碳酸钠
(Na₂CO,)、磷酸三钠(Na,PO·12H20)、硅酸钠(NaSiO₂)、正硅酸钠(2;1Na,Si0,)、偏硅酸钠(l:lNa,Si0,)。其中氢氧化钠是强碱,皂化作用较强,但润湿作用和乳化作用较差,脱脂效果不理想,水洗性也不好(即不易酒用水清洗干净),对有色金属有腐蚀性(使黄图5-21碱液浸被清花槽
铜变色)。碳酸钠也是如此。磷酸三钠具有一定的表面活性作用,水洗性极好。硅酸销具有1一m体2一加端行良好的表面活性,当与其他表面活性剂组合时,硅酸钠是碱类中最佳的润湿剂、乳化剂和分散剂,脱脂效果好。
偏硅酸钠在有色金属脱脂中被用作碱液中的缓蚀剂,其他还有磷酸氢钠、磷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钾等,它们可溶于水且都呈碱性。使用碱性清洗剂脱脂时,应根据金属材质的不同,相应地控制碱性清洗剂的pH值。应当用不同pH值的清洗剂清洗不同的金属材料,防止碱液造成腐蚀。
三、溶剂乳化清洗法
溶剂乳化清洗是利用有机溶剂对油污的溶解作用和乳化剂的分散作用除去油污的。乳状溶液含有互不相溶的两个相,其中一相以环状分散在另一相之中,以环状分散的称为分散相,以连续态存在的称为连续相。通常一相是碳氢化合物溶剂,而另一相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