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功率和低功率发动机是随着发动机电控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两个不同的动力指标产品。追溯到化油器时代,发动机的功率指标主要和排量相关,发动机的硬件设计确定之后,功率基本上就确定了。电喷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兴起,通过精准控制发动机的燃烧和涡轮增压的参数就可以实现高低功率输出的发动机。
首先针对同排量的发动机,高低功率发动机本体的硬件结构,包括缸体,缸径,曲轴,连杆机构都是完全相同的。
为了实现不同的功率指标,只需要更改发动机控制模块里面的标定程序(在平衡经济性,动力性和排放性的基础上确认)就可以实现功率输出不同。具体来看,就是修改点火提前角,点火时间,压缩和排放时间,如果是涡轮增压器的发动机,还可以更改涡轮增压的程序,控制进入发动机的进气量从而实现高功率和低功率的输出。
高低功率的发动机在本体硬件上是完全相同的,但是由于需要控制不同的燃烧时间。所以在发动机进排气系统等附件的设计上是不同的。
具体来说,高功率发动机需要更高的压缩比,因此需要更多的进气空气量,综合考虑进气量,进气噪声等需要对进气系统进行重新的设计以匹配不同功率的发动机。另外就是排气系统的设计,涉及到温度,背压和声学的重新优化。高功率发动机输出强,相对应的传动系统就需要更大尺寸和强度,成本较高。油耗相对较高,对发动机的损伤要大于低功率版的,产生的热量较多,对发动机舱附近的其它零部件系统的寿命影响较大,总体来说,高功率版本的发动机匹配和使用成本要高于低功率的发动机。
很多人都会想既然高功率和低功率发动机本体都用的同一套硬件,只是刷新不同的发动机标定程序。对于低功率发动机来说,这些硬件设计已经过于稳健,为什么不重新开发一款新的发动机?这样还能物尽其用,降成本呢!
其实当前各主机厂发动机开发走的都是平台系列化路线。一般只会开发几款发动机,然后通过标定程序确认不同的功率输出满足不同车型的需求,因为这种发动机开发策略是可以大大降低成本的。作为汽车的各种系统,发动机的开发工作耗时而且价格昂贵,一方面是零部件众多,需要配套厂开模和协助生成部件,其次发动机的台架测试认证条目繁多且周期较长。一套硬件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降低开发,测试和认证的费用。
高低功率发动机的区别还是有的,单从发动机系统对比来看差别不大(软件标定完全不同)。从整车和动力传输系统来看,不同功率的差别比较明显。当然这个涉及到主机厂的研发策略和成本考量。以上是我的一些分享,如有遗漏或者错误,欢迎大家补充和指正。